胎息

戴氏心意拳,心意把分支


戴氏心意拳

第一节  拳谱摘要
一、引气法
目视鼻,鼻对脐,处处行迟不可移。

撤开二六(路)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

心意六合拳

二、用气诀法
眼上翻属阴,阴气落在枕骨。

鼻一掐属阳,阳气落在腭角。

脾气紧,心气沉;肝气顶,肺气行。

肺气落肾胫,心沉一气自然成。

三、周天法
紧撮谷道内中提,尾闾一起绉节骨。

玉枕难过目视鼎,来到丹田存消息。

往前又是鹊桥路,十二时中降下池。

锁住心猿拴意马,要到丹田海底基。

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原心自知。

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

四、得真法
混圆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无真形。

真形内藏真精神,精神神藏气轻轻。

如问真形求真形,须要真形合形形。

真形合来有真诀,合道真诀得彻灵。

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

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

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

祖师留下真妙术,知者不可轻传人。

正不必一拳打到门外得,亦不必一脚踢翻陵阳判。

英雄好武本桢干,况是将门三军冠。

羡君亲身来自算,英姿飒爽动里开。

每向射圃张弓按,壁上观者咸称赞。

更有盘根、葆真、旋转、旁通功不断。

忽然冲空翻波浪,鹏、虎、鹰、熊来天半。

雷动风行勇且悍,凡此诸法在平旦。

学步邯郸俱惊欢,工夫全贵不临乱。

笑余学道未一贯,终日只知守书案。

安能兴君游汗漫,博得伟躯好伴矣。

五、游艺引盘根
1、  盘根
  盘根三步岂无因,配合分明天地人。

  要把此身高位置,先从本实练精神。

2、  旋转
  丈夫学得擎有手,旋转乾坤名不朽。

  岂只区区看小试,宏功大业何难有。

3、  旁通
  不是飞仙体自轻,居然电影令人惊。

  看他挑乔奇横势,尽是旁通一片灵。

4、  冲空
  一波未定一波生,仿佛神龙水面行。

  忽尔冲空高处跃,声光雄勇令人惊。

5、  翻浪
  从来顺理自成章,送则难行莫强梁。

  寄语聪明人学艺,水中翻浪细思量。

6、  熊意
  行行出洞老熊形,为要防心膀不伸。

  得丧只争期一点,真情寄予有情人。

7、  鹰势
  英雄处世不骄矜,遇变何妨一学鹰。

最是九秋鹰得意,擒完狡兔便超升。

8、  虎风
  撼山何易军何难,吸为提防吾者完。

  猛虎施威头蚤抱,其心合意细心看。

9、  鹏情
  一艺求精百倍功,功成云路自然能。

  扶摇试看鹏飞势,才识男儿高世风。

10、  雷声
  夺人纭古伏先声,声里威风退万兵。

  就是痴情人不怕,迅雷一声也应惊。

11、  风行
  为学封夷力最神,拆花拗柳转风轮。

  饶他七处雄兵远,一扫空生一路尘。

12、  葆真
  六朝金盛庆升平,武事仍随文事情。

  安不忘危危自解,与人何事更相争。

13、  麟角刀
  钢经百练始成刀,良将争功胆气豪。

  真王图形麟阁上,才知利器得名高。

  刀添一角妙无穷,隐隐祥麟惠爱裹。

  杀以人济人德普,秋霜原不碍春风。

14、  风翅铛
  军中凶器忽呈祥,两翅居然是凤凰。

  可量似禽还羽化,古来阵上一翱翔。

  师真谨风凤来仪,有器先呈盛机金。

  欲媲岐山鸣瑞美,洗兵天苑太平时。

15、  盘根
  根珠相带阵相因,盘结多端赖有人。

  猿臂封侯谁可恨,千钧一峰见其身。

16、  旋转
  翻身向天仰射手,左右旋转名不朽。

  果义既成岂小试,唐臣褒鄂功亦有。

17、  旁通
  何尔一瓶载若轻,诙谐上殿寺人惊。

  任凭施尽弓弩法,仙籍旁通万变灵。

18、  冲空
  武襄勇力冠群生,夺得昆仑元夜行。

  真拟将军天外降,冲空霹雳使人惊。

19、  翻浪
  落花水面亦文章,韬略无须畏强梁。

  八阵翻浪千载仰,须叟变化孰能量。

20、  熊意
  柏柏写出老熊形,山麓藏身意伸荣。

  祁艾爪牙脚一试,群劈惊易万千人。

21、  鹰势
  风尘同处曷容矜,飞樱苍茫亦学鹰。

  势起空拳同踊跃,雄心似欲化峰升。

22、  虎风
  风云成阵又何难,环卫储胥士卒完。

  蒙马虎皮成霸陵,陈师牧野可同看。

23、  鹏情
  武穆天成百战功,不烦指授自然通。

  翼云忠以金牌并,鹏亦因情转世风。

24、  风行
  飒爽英姿信有神,腾赛无碍轶双轮。

  试看行止真暇整,指顾风生净曲尘。

25、  雷声
  谨将旗鼓壮军声,凯唱歌呼退敌兵。

  岂是空谈三捷武,闻雷失节自应惊。

26、  葆真
  梯航乃因颂承平,奋武揆文事事精。

  缮性葆真询可乐,行将雀鼠世无争。

六、手中诀窍(亦称十六把气功)
一阴到中。二阳开。三阴到中。四翻阳回乳。五阳出。六阴到中。七阳开。八到顶。九落耳。十阴出。十一翻阳。十二翻阴骑马。十三阴到中。十四回乳。十五峰起下地三墩。十六跳起回乳三墩先定心。

七、内外相见合一家
震龙兑虎各东西,朱雀玄武南北分。

戍己二土中宫位,意为媒引相配成。

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并顶心。

久练内外一气成,迅雷电雨起暴风。

拳无拳来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诚心养练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固灵根而动心者,是武艺也。

养灵根而静心者,是修道也。

八、五行合一处法
远箭近钻,钻进合膝,沾身纵力。起手如掐搓,手落如钩阻。出手是钢锤,回手若金钩。摩经磨胫,心一动浑身俱劲。心动如飞箭,肝动似火焰。肺动成雷声,脾肾肋夹功。五行合一处,放胆即成功。起落二字身平,盖世一字是中身。身似弩弓,拳如药箭。能要不是,莫要停住势。蛰龙未起雷先动,风吹大树摆枝摇。上法须要先上身,手足齐到才为真。内要提,外要随。起要横,落要顺。打要远,气要催。拳似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起站身平中间进。手足起是虎扑羊,足去不落空。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能在一时进,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起不起何用在起,落不落何用在活中反死。明了四梢永不惧,闭住五行永无凶。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心多一力,三四九转是势。势怕人间多精通,精通知其万事精。万事只要围了中,身体围中势要奇。好字本是无价宝,有钱将往何处找。要知好路还往四梢求。何为血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手指节、足指节为筋梢,浑身毛孔为血梢。四梢俱齐,五行乱发。血梢发起不知凶,牙梢肉梢不知情,筋梢发起不知劲,身起未动先知情,才知灵应大光明。两手出洞迟。天地交合,云遮日月,武艺相斗蔽住五行。三起不见,三进不见,可见也不算好势。站住中央最难变化。与人相战须明三前,眼前、手前、脚前,踩定中门再去打人。如蛇吸食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妇,夺之如虎。布形候气与神往。急若腾兔追其形,还架梁闪拆不在重,有称打起千斤钧。行其溺色之事,丢其虎狼之威。遇事三思无自悔,保住身体享今福。演武艺者,思吾之道,依吾之言,永无大害。见其理而自尊。交勇者莫要思误,思误者寸步难行。血梢发脚心,发起到天门。再无别疑真英雄,牙骨肉梢仔细评,评出礼来是一通。筋骨一气要以和,天地阴阳通一气。气之通,万物皆通。气之伤,万物皆伤。那见痕迹,那有阻隔。以和为始,以和为终。明天地,知无人之心意。不知人之心意,还往四梢行。目中不时论旋转,行坐不时要用心。耳中不时常报应,语中不时要调和。调和者何也?调和万事吉与凶。吾有拢树之心,种苗之意,奈其人心不知松柏四时常青。牡丹虽好开一时艳盛,松柏常绿,缘何严霜不能打,因他根深心实。人心若得人心意,意思之时不回头。可喜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再思学意而自中矣。

九、  十六要法讲意
一寸、二践、三躜、四就、五夹、六合、七奇、八正、九惊、十胫、十一进退、十二起落、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

一寸:是寸步也。

二践:是践腿也,极快也。

三躜:躜身也。远箭近躜,躜进合膝,沾身纵力之谓是。

四就:束身也。上下束而为一,就其来势,贴近对方。

五夹:如夹剪之夹,两腿行似剪也。

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即心动意到,气随力自生。此为内三合之秘妙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两肩松开,均齐抽劲。两肘往下垂劲,不可显露,后肘里屈,不可有死弯,要圆满如半月形,两膝往里扣劲,不可显露,是肘与膝合也。两足后跟均向外扭劲,不可显露扭。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相跟,是手与足合也。

七疾:是疾毒也。即心要疾,眼要疾,手要疾,足要疾,身要疾,出势要疾。

八正:身躯正直也。看正却是斜,看斜却是正也。

九惊:惊起四梢,手心发足心,发起到天门,成其惊也。灵机一发,物必落是也。血肉筋骨末端曰梢。发为血梢,舌为肉梢,指为筋梢,牙为骨梢。四梢用力,则常态猝变,令人生畏。

血梢: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输束转,敌胆自寒,毛发虽微,摧敌何难。

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感,肉坚比铁,心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丧胆。

筋梢:虎威鹰猛,以指为锋,手擢足蹋,气力兼雄,指之所到,皆可奏功。

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牙之功,令人恍惚。

总之,惊吾之四梢之功,配以掌力,则全身合为一块。又观人之四梢之荣枯,则知其本人之盛衰。按五行生克之理,而行功击之法也。

十胫:摩精摸镜,意喝响连身。

十一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形容起落之用也。又起是泻也,落是补也。形容起落之理也。泻是泻其力气,补是滞其气与力。又起落不空是也,还必须贴敌之身。形容起落之形也。又起如蛰龙升空,落如劈如劈雷震地。形容起落之猛也。又起若钢挫,落如钩阻。又未起是摘子,未落是堕子。三意不相连,必定意乐浅。形容起落之诀快也。

十二进退:进步身要低,退步身要高。进步是进之足跟先落地,渐次踏至足梢。退步是退之足梢先落地,渐次踏之足跟。所以如此者,进则取其有劲,退则取其势稳也。又进步先起足尖,退步先起足跟,不可不知也。

十三阴阳:看阴而有阳,看阳而却有阴。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上阴阳相合成其一块。又拳势之动者为阳,静者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进步为阳,退步为阴。刚劲为阳,柔劲为阴。发劲为阳,收劲为阴。粘劲为阳,走劲为阴。手足关节之伸为阳,曲为阴。分为阳,合为阴。升为阳,降为阴。前为阳,后为阴。总之,无论若何劲作,无不寓阴阳之理也。

十四五行: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内五行:心、肝、脾、肺、肾。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外五行:左耳通肾,人中通脾。

十五动静: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拳法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静未露其机,若言动未见其迹。动则敏速,则迹不见。心意拳当行功时,中心泰然,抱元收一。未尝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尝无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合乎自然也。

十六虚实:虚是精也,实是灵也。精灵皆有,称为虚实。眼有监察之神,手有上下翻飞拔转之能,足有行程之法。人之头、肩、肘、手、胯、膝、足,左右十三拳,另加尾闾一拳,共十四拳。皆有虚实也。

第二节  拳法诸论
岳武穆九要论
  器上而通乎道,技精而入乎神。惟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穷神而入妙,察微而阐幽。心意之用,器也,技也。心意之体,道也,神也。器技常人可习,而至道神,大圣独得而明。岳武穆精忠报国,至正至刚。其浩然之气,诚霈然充塞于天地之间。故心意之精,非武穆不能道其详。然全谱散佚不可得而见。而豪芒流落,只此九论而已。吾侪服膺心意,得以稍涉藩围,独赖此耳。此论共九篇,理要而意精,词详而论辩。学者有志,朝夕渐摹。而一芥之细,可以参天。滥觞之流,泛为江海。九论虽约未始不可通微。合莫造室拜堂也。

一、  论气
散者必有其统,分之心有其合。故天壤间众类群传,纷纷.者各有所属。千汇万品,攘攘者各有其原。盖一本可散万殊,而万殊或归一本。乃事有必然者。且武事之论,亦甚荣美。要之说变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至足。内之有脏筋骨,外之肌肉皮肤。五官百骸,连属胶聚。而一贯者也,击之不离,牵之不散;上思动而下为随,下思动而上为领,上下动而中节攻,中节攻而上下和。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贯。乃其之谓而要,非强致袭为也。适时为静,寂然谌然。居其所向,稳如山岳。直时为动,如雷崩出也。忽而疾如闪电,且宜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累。宜无不动,左右前后概无遁信犹豫之部。询若水之就下,沛然莫御。炮之内发,疾不掩耳。无劳审度,无烦酌辩。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致。是岂无故而云,然乃气以日积而见益,功以久练而方成。揆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钻仰前后之功。故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历阶以升,循序而进。而后官骸肢节自能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结。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一气而已。

二、  论阴阳
论拳而必论气,夫气主于一,实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阴阳即清浊也。拳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阴,呼则阳。静为阴,动者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盖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降而为阴。阴气上升而为阳,阴气下降而为阴。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统言为气,分言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乃对待循环者然,则气分为二,实主于一。学贵神通,慎勿谬执。

三、  论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也。按吾人之三节:则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头则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海底为下节。中节则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下节则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肱则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手则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足例是。故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若无三节之所,即无着意之处。学技者于三节之里,果能明晓,则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可以去矣。敬一节之不明则非全乎。盖上三节不明,无依无宗,易中人擒拿。中三节不明,浑身是空。下三节不明,恐中人之盘跌,动则跌倾。顾可忽乎哉。故气有所发,则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然此乃按节分言者。若合而言之,则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又何各有三节之足云。三节既明,而内劲发动之脉络即可知矣。

四、  论四梢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夫梢者焉。夫梢者之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属罕论。拳以内而外发,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虚。梢亦乌可不计。然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四梢为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乎四体,似不足立论。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必本论诸发,以论气。要不能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及及乎发。发欲冲冠,血梢定矣。抑舌为内梢。而肉为气之囊。气不能形绪?肉之梢,即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及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五、  论五行
拳者,即捶以言势,即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乃性之源,气之本也。心为火而象炎上,肝为木而形曲直,脾为土而势乃敦厚,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意。而有准于气者,皆各有所配合焉。乃论武事所不可离者,其在内也。胸位肺乃五脏之革,故肺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两乳之中位心,而护以肺。盖心居肺之下,胃之上。心为君火,心动而相火无不奉令焉。两肋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骨十四节皆为肾位。分五脏而总系于脊。脊通身骨髓,而腰为两肾之本位。故肾为先天第一,尤为诸脏之原。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然五脏之存于内者,虽各有定位,而机能又各具于周身。领顶脑骨背皆肾也。两耳亦为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发则为肺。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头面之主脑。不啻为一身之座督矣。印堂者阳明胃气之冲,天庭性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纽也。两目皆为肝,细泽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实为五脏精华所聚,而不得专谓之计也。鼻孔为肺。两耳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耳后之高骨亦肾也。鼻为中央之土,万物资生之源,实为中气之主也。人中乃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而为之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位也。领顶颈顶者,五脏之导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两乳为肝。肩窝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两肩膊皆为脾。而十指则为心、肝、脾、肺、肾。膝与胫皆肾也。两脚跟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大约身之各部,突者为心,陷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也,筋之连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则心如猛虎,肝为箭,脾气暴发似雷电。肺经翕张性空灵,肾具伸缩动如风。其用为经,制经为意。临敌应变,不识不知。手足所至,若有神会。询非笔墨所能预述者也。至于生克治化,虽有他编,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四体三心,合为一气。奚必断断于一经络。节节而为之哉。

六、  论六合
心与意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相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岂但六合而已耶。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七、  论进法
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胆。故身动不可不进也。手为先行,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而不前矣。故膊贵于进也。气聚中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故腰亦贵于进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唐然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乎进也。以及上左必须进右,上右必须进左。其为七进。孰非为易于着力者哉。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俱无抽扯游移之心。

八、  论身法
身法为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括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有扑捉之形。当进则进,殚其身而勇往直冲。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伏歙。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左右岂敢当哉。而要非拘拘焉为之也。察乎敌之强弱。运用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而家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亦实赖以进。若反身顾后,而后亦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这,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进则四体百骸不令而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莫不冥然而退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哉。

九、  论步法
身之动也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而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本诸身。所以为身底样者莫非步,随机就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弹之机。抑、扬、伸、缩,非步无以操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者在眼,变化者在心。而所以转弯抹角、千变万化、而不至于窘迫者何?其非步为之司命耶。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了。身欲动而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为之催逼。不期然面蟾,莫之驱而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也。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然而无定位者亦为步。如前步之进,后步之随。前后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后,后步作前。更以前步作后之前步,后步作前之后步。则前后亦自然无定位矣。总之,拳乃论势,而握要者为步。活与不活,固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郑氏拳法训谱
  起手横拳势南照,展开四平前后梢,望眉斩截反见背,如虎搜山斩手炮。鹰抓四平足下存神,进步踩打莫容情。抢上抢步十字拳,剪子股十连擒拿。进步不胜,必有含怯之心。退步紧防定无跌仆之虑。拳打遍体是法,足踢浑身是空,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远处不发足,发足不打人。见空不上,先打顾法后打人。依本心随机应变,随手足快如追风。手起莫要望空落,回脚起莫要望空落闪。强退者十连紧追,欲闪者还填相迎。随高打高,随低打低。起为横,落为顺。乃为正方。手去足不去不能打人,足到手不随亦是枉然。心不勇则手不推,磕不上多出变化。推其原因由于三节不明。上节不明恐中人擒拿,中节不明则自己浑身是空,下节不明恐被人盘跌。故必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六合然后明,而艺可习也。六合自古无双传,许多玄妙在其间。设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此艺实不可轻传也。武艺都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岂知悟得婴儿玩,打法天然是生成。此艺之不可强制也。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和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拧进无遮拦。此艺之不可轻试也。胆上如风响,起落如箭躜。遇敌要取胜,四梢尢要明。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明了三节多一力。三回九转是一势,一件通了件件通。是在学者能悟而已。悟开起落进退精,眼观耳听语中情。血梢分开多害怕,害怕之时紧存心。牙骨肉梢多强辩,强辩之时仔细听。筋骨未动要一气,四梢里边无远近。明了四梢多一息,闭住动容永不凶。拳打一气,兵战杀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君与臣、将与兵全,一气盖乾坤总无反意。远近一丈步为疾,两头转眼为先。要知回转这条路,近在眼前一寸间。三起不见,三落不见。可见而不见。能见一身,莫见一行。能交一言,莫交一心。总之,一动占中间,只在中间占为先。起落不见形,见形不为能。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艺相战,蔽住五行。诚乃要诀也。故曰: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蔽。心比悬胆镜,手似如意钩。君子若学文武艺,全凭二情合其真。学者于公能暇时,可悉心揣摸,自能阶进耳。

心意拳

曹继武先生十法摘要
一、  明三节
何为三节?举一身而言之,则手臂为梢节,腰胯为中节,腿足为根节是也。分而言之。三节之中各有三节,如梢节之三节,则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中节之三节,则胸为梢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根节之三节,则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至三节之用,皆不外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应不致有长短、曲直之病,亦无参差、俯仰之虑矣。所以三节贵明也。

注  解
起随追是动法。节明虽不一样,动法是一样的。统身的劲法是这样,各节的劲法也是这样。均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起要起去,随要随定中,追要追上。一动三劲俱到。身以滚而起,手以滚而出。身进脚手随,三节自可齐。

二、  齐四梢
何为四梢?盖发为血梢,手指足趾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与人交斗时,舌顶上腭(即口腔上壁),则肉梢齐。牙齿相合,则骨梢齐。后顶撑角(即脑后发际处),则血梢齐。手腕足腕撑角则筋梢齐。四梢齐则内劲齐矣。俗为两足两手四梢者非也。所以四梢尤其要诀耳。

注  解
发欲冲冠,指欲透骨,牙欲断筋,舌欲推齿。心意一动,四梢皆至。四梢一齐,内劲即出。

三、  闭五行
何为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是也。内五行是对人之五脏,外五行是对人之五官,均属五行。如五脏则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心急勇气生,脾动大力攻,肝动火焰蒸,肺动沉雷鸣,肾动快如风。此五行之存于内也。目通于肝,鼻能于肺,耳通于肾,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此五行之著于外也。故曰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武艺相战,蔽住五行。直确论也。再者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火到金灰,亦自然之理也。余可类推。

注  解
天地交合,云蔽日月。就是自己与他人交手时,用手击打他人的眼睛。

四、  身法
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是也。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进退者,进步要低,退步要高。反侧者,反身顾后,侧身顾左右。收纵者,收如猫伏,纵如虎放。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相贯,不可不知。

注  解
起时望高,要束身而起;落时望低,要展身而落。

五、  步法
步法有寸步、垫步、过步、快步、剪步是也。如与人交手时,相离二三尺远,寸一步可到,即用寸步。如离四五尺远,则用垫步。后腿垫一步,仍上前步。如遇身大力勇者则用过步。进前足急过后足。步起在人前,步落过于人。如相离八尺或一丈远,则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脚带后脚,平飞而去,并非踊跃而往也。犹如马奔虎践之意也,非艺成者不可轻用。紧记远处不发足,乘势近击。如遇人多或者器械者,则连腿带足并剪而上。即所谓踩足二起,鸳鸯足是也。善学者随便用之。总之,法不可执习之纯熟,用于无心,方尽其妙。

注解
步法取其快捷自然。

六、  手足法
手法者:单手、双手、出手、领手、起手、截手是也。起前手如鹞子入林,须束翅束身而起。推后手如燕子抄水,往上翻藏身而后落。此单手之法也。如双手,则两手交互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瓶是也。当胸直出,谓之出手。筋梢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领手。筋梢发,有起有落者,谓之起手。顺起顺落,参以领搓之意为之截手。总之,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肘护心肋,手起撩阴,而其起如饿虎扑食,其落如鹰之抓物是也。

足法者:起翻落钻,忌踢易踩是也。盖脚起望膝,膝起望怀。膝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起撩阴是也。至于落则如以石攒物也。其忌踢者,足踢即浑身皆空也。宜踩者,即明手之落,如鹰之抓物是也。置物于足下,手法足法本自相同。而足为用,必知其虎之行无声,龙之行莫测,然后可也。

注解
手法足法,取其劲利稳固,变化灵活。

七、  上法、进法
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步为奇,而总之以身法为要。起手如丹凤朝阳是也,进步如抢步踩打是也。必须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身法活,手足相连;然后度其远近,随其老嫩,一动而即至也。然其方法有六。六方者:工、顺、勇、疾、恨、真是也。工者,巧妙也。顺者,顺其自然也。勇者,果断也。疾者,紧急快也。恨者,不能容情也,心一动而内劲出也。真者,发中心得见其真,而彼难度变化也。六法明,则上法、进法得矣。

八、  顾法、开法、截法、追法
顾法者:单顾、双顾、上下顾、左右顾、前后顾是也。如单顾,则用截捶。双顾则用横拳。顾上则用冲天炮。顾下则用掘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手梢捶。顾左右则用捉边炮、摸边炮。拳一触则动。非他们之钩连篷架也。

开法者:有左开、右开、刚开柔开也。左开里填,右开如外填。刚开如前六艺之硬劲。柔开即六艺之软劲是也。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心是也。截手者,彼手己动而未到则截之。截身者,彼未动而截之。截言者,彼言漏其意而截之。截面者,彼面漏其色而截之。截言者,彼眉喜眼笑、言甘意恭,我防其有心而迎机以截之也。则截法六何可少哉。

追法者:与上法进法贯注一气。则所谓随身紧趋,追风赶月不放松是也。彼欲走而不能够。何虑邪术哉。

九、  三性调养法
何谓三性?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艺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时常循环,耳中不时常报应,心中不时常警醒,则精灵之意在我。所谓先事预防不至为人所算,而无见机之哲也。

注  解
夫内劲者,寄予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然其理则可参焉。盖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则随之,气动而力则赶之,此为必至之理也。有谓撞劲者非也。有为攻劲、崩劲者亦非也。殆实粘劲也。窃思撞劲太直而难起落,攻劲太死而难变化,崩劲太拙而难展招。皆强硬露形而不灵也。粘劲者,先后天之气,日久练为一贯也。出没甚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形。手到劲发,可使阴阳交合而不费力。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诚确论也。总之,如虎之登山,龙之行空,方为得体。

以上十法练为一贯,而武艺不已成乎。吾会其理,摘其要而释之,为后习艺者训至于。

曹继武先生拳术论
闻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之意也。然夹谷之会,必用司马。且曰吾门,有由恶之不入于耳,诚不可少矣。于是顾其身家,保其性命,有拳尚也。拳之种类不同他们,亦悉造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则出自宋朝岳武穆王,嗣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至明未有山西姬龙峰先生遍访名师至终南山,曾遇异人,以岳王拳谱传授。先生自提斯书,如获至宝,朝夕摩练,尽悟其妙。而先生济世心切,犹恐人民处于乱世,出则持器械以自卫尚可,若太平之日,刀兵伏鞘,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除学技击外无他法,于是尽传其术。何为六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外贯为一气也。最要者前后各六势,变为十二势,仍归一势,即一气也。且又有刚柔之分也。刚者在前,固征其异;柔者在后,尤寄其妙。亦由显入微,由粗得精之意也。乃世之演艺者,多感于异端之说,而以善走为奇。亦知此拳有追法手,以能闪为妙;亦知此拳有捷法手,以左右封闭为得力;亦知此拳有动不见形,则至而不及封闭手。且能走、能闪、能封、能闭,亦必有所见而能然。故白昼间遇敌尚能侥幸取胜,若黑夜时偶逢贼盗,猝遇仇敌,不能见其所以来,何以闪而逃之。尤不能见其动,将何而封闭之,岂不反误自身耶。惟我六合拳练上法、顾法、开法于一贯。而其机自灵,其动自捷。虽黑夜之间,而风吹草动有角必应,并不自知其何以然也。独精于斯者,自领之耳。然得姬老师真传者,只郑师一人。郑师于刀枪拳棍无所不精,会同其理,因述为论,乃知一切武艺皆出于拳内也。彼世之学六合拳者,亦各不同。岂其始艺之不类否耶。谅是业此者究未得领真传,故差之毫厘,廖之千里。况乎愈传愈之讹,且不仅差毫厘耳。余幸得学于郑师之门,接姬老师之传者也。故法颇真而余得之最详,故就其论面释之,著为十法摘要。非敢妄行诸世,聊以教诲后进人云尔。

戴龙邦先生六合拳序
天下之治道有二:曰德曰威。天下之学术有二:曰文曰武。然武之所重者,技艺也。况国家讲礼有法,讲礼有法,搜尔狩,各有其时,岂图事为虚文也哉。故武之技艺,不可不亲历其事,而其间精微奥妙,更有不容率意妄练。余学拟著为论,公诸同好。特恐语言不精,反误后世。此心耿耿。曷其有极若见《岳武穆王拳谱》,意既纯粹,语亦明畅。急录以志,余爱慕之情。云:王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县人也。王父早卒,事母最孝。少负节气,优于将略,足智多谋。其智勇、绝伦超群,当时名将无匹及。长应慕于东京留守宗泽与谈兵法。曰:如将军者,方可与言孙武、姜尚,战功遂成。大将善以少击众,自帅八百人,破王善等五十万众于南薰门。八千破曹成十余万众于桂岭。其战兀术于顺昌则背鬼八百于朱仙镇。五百人破金兵十余万。凡有所举必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于王。王曰:“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平生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每战胜必辞功,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而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为祸。余为宁深惜之。当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以枪为拳。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盖从古未有此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吾姬公名际可,字龙峰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得武穆王拳谱。后授予余为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时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邦西大靖远总镇都督。致任归籍,余游至池州。先生以此授而拳余。余学之十易寒暑。先生曰:“子成一元。”命余回晋至洛阳,遇学礼马公谈艺甚洽,嘱余为序。余不文焉能为序,但见老有勇敢之士而未尝无兼人之力。及观其艺,再叩其学,手不应心,语不合道者何也?不得个中真传故也?所谓真传者,名虽曰武,其实贵和。和者知与勇,顺成自然之谓也。岂今世捉、拿、钩、打、封、闭、闪、展。逞其跳跃悦人耳目者,何比其意?拳大要不外阴阳、五行、动静、起落、进退、虚实而其妙。又须六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苟能日就月将,智无不周,勇无不胜。得手知之礼,会手知之情。自然能去能就,能强能弱,能进能退,能刚能柔。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足如太仓。法渺如海沧,元耀如三光。以此视近世演武者,异乎不易民异,通乎不同乎。

时乾隆十五年,岁庚午荷月,山西昭馀戴隆邦书于河南洛阳县,马公书屋。